天完皇帝徐壽輝
發(fā)布日期:2004-09-25 瀏覽次數(shù):615

徐壽輝在中國歷史上,曾是一位擁兵百余萬,縱橫馳騁大江南北,震撼大半個中國,最終導致元朝的封建統(tǒng)治土崩瓦解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領袖。
徐壽輝是羅田多云鄉(xiāng)上五堡(今天堂九資河)人,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,他身格魁偉,相貌非凡,為人正直,見義勇為,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。 元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)五月,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、劉福通等人在大別山北面發(fā)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,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光山縣。對元朝統(tǒng)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,見時機已到,便與麻城鐵匠鄒普勝、江西宜春縣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,在鄂東一帶宣傳“天下大亂,彌勒佛就要降生”的思想,并于同年八月,在大別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莊即天堂寨中發(fā)動起義,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。起義軍頭裹紅巾,故稱為紅巾軍或紅軍,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,燒香集眾,亦又稱“香軍”。 徐率領的紅巾軍,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。九月,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,攻占了圻州(今圻春)和黃州,并在水陸要沖之地圻水(今浠水)建都,國號“天元”(“大”上加“一”為“天”,“元”上加“宀”是“完,“天完”表示壓倒“天元”),定年號為“治平”,設置統(tǒng)軍元帥府、中書省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(吏、刻、禮、兵、刑、工)等軍政機構,任命鄒普勝為太師,倪文俊為領軍元帥,陳友亮為元帥簿書椽。鑄有銅印,發(fā)行錢幣。徐亦在圻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。
徐創(chuàng)建政權后,提出了“摧富益貧”的口號,得到了廣大貧苦農(nóng)民的擁護,紅巾軍很快發(fā)展到幾十萬人,徐以現(xiàn)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(jù)地,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、湖南挺進。紅巾軍紀律嚴明,不淫不殺,每攻克一地,只把歸附的人登名于戶籍,余無所擾,因而深得人心,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,縱橫馳騁于長江南北,控制了湖北、湖南、江南、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(qū)。當時有首民謠說:“滿城都是火,官府到處躲;城里無一人,紅軍府上坐”。
元至正十三年(1353),元統(tǒng)治者調集幾省軍隊,對紅巾軍根據(jù)地進行圍剿,天完政權的重要領導者人彭瑩玉戰(zhàn)死,國都圻水縣城也被攻破,“蓮臺省”將士四百余人壯烈犧牲。徐率領部隊先后退到黃梅縣挪步園一帶和沔陽縣的濱湖地區(qū)緊持戰(zhàn)斗,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。第三年春天,紅巾軍大舉反攻,重新壓取江西、湖南,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陜西的一部分地區(qū)。并于漢陽縣城重新建都,改年號為太平。隨后,徐又派人到羅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,筑紫云臺,還在山之最高處立一“無敵碑”,以夸示其功績。 至正十七年(1357)九月,正當紅巾軍迅速壯大,士氣日盛的時候,徐的部將倪文俊卻心懷叵測,企圖暗殺徐壽輝,篡奪帝位。其陰謀敗露后,自漢陽逃往黃州,被陳友亮所捕殺。陳因功升任平章政事,并吞并了倪的舊部。
至正十九年(1359)徐壽輝又遷都江州(今江西九江)改年號為天定。此時陳友亮已掌管著軍政大權,便權欲熏心,自稱漢王,設置王府官屬,并暗心將徐的心腹部將逐一殺害。至正二十年(1360),陳友亮暗置伏兵,以察言觀色看作戰(zhàn)地形為由,將徐誘騙至太平(今安微當涂)附近的采石鎮(zhèn),將其殺害。陳自即皇帝位,國號漢,改年號為大義,不久亦被朱元璋擊敗。 徐壽輝創(chuàng)建天完政權,盡管前后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,但對后來朱元璋來推翻元朝統(tǒng)治,建立大明朝,推動右史的向前發(fā)展,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- 上一篇:踏著偉人的足跡:大別山,小平戎馬躍千里
- 下一篇:馬鬃嶺傳奇